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菲向美要退役巡洋舰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菲向美要退役巡洋舰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1942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个月后,日本的“南进”政策进行的“顺风顺水”,关岛、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等地相继沦陷。此时的菲律宾也岌岌可危,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,一边指挥8万美菲联军,退守到巴丹半岛苦苦支撑;一边等待增援。
然而,自菲律宾遭到入侵以来,很少看到运送物资和兵员的补给船。原来,按照“先欧后亚”战略,美国决定在澳大利亚建立新的防御体系,放弃了菲律宾。但麦克阿瑟一家拒绝撤离,誓将战斗进行到底,未来充满着危险,他该何去何从呢?
罗斯福并不希望他成为日军的俘虏。
随着菲律宾政府和一些美国高级官员撤离巴丹半岛,麦克阿瑟成了岛上唯一的决策人物。在他看来,美国的战略方针已经很明确了,留在菲律宾尽可能地消耗日军,为建立新防线争取时间。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,但罗斯福并不愿放弃他。
首先,政治上的需要。作为曾经的美国陆军参谋长,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很高。让这么一位有影响的大人物落入到日军手里,既显示美国政府的“无能”,在政治上处于很被动的局面;又影响全军士气,大人物都能被抓,还有什么可以保证。
其次,社会影响的需要。曾经的一战英雄、西点军校校长,麦克阿瑟在美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,尤其是菲律宾战役期间,唯有他迟滞了日军的脚步,成为盟军胜利的象征。任由他自生自灭,国内的民众和他的“粉丝们”也不会答应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缺少有经验的指挥官。日本偷袭珍珠港后,确实让美国有些手忙脚乱,大量的兵员没有问题,但高级将领很难找,特别是有大兵团指挥经验的,更是凤毛麟角。当然,熟悉东南亚也是条件之一,麦克阿瑟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当西南太平洋战区成立时,罗斯福和马歇尔签发了命令,由麦克阿瑟担任战区司令,即刻到澳大利亚上任。接到命令的麦克阿瑟有些犹豫,因为他已经向部下保证将战斗到底,此时离开有出尔反尔、背信弃义的嫌疑,“好说不好听”。
作为他的部下,自然也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,就目前局势来看,守军岌岌可危,随时会全军覆没,他们力劝麦克阿瑟退往澳大利亚是最好的选择。麦克阿瑟将指挥权交给了温赖特将军,并鼓励坚持下去等他回来。一行人开始着手撤离。
日军获悉麦克阿瑟要离开的消息,他该如何突破封锁呢?
1942年3月,华盛顿来电告诉麦克阿瑟,日军已经掌握了他即将离开菲律宾的消息,要求他即刻动身。麦克阿瑟一反常态,决定放弃潜艇撤离的计划,改由鱼雷快艇趁着夜色,依靠速度冲破日军的封锁线,这是一个铤而走险的计划。
一是,麦克阿瑟是日军争取要活捉的大人物,自然关注他的一切,当获悉其即将离开时,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线。不过,他们针对的是美国的潜艇,因为只有潜艇才能规避海上封锁。使用快艇,完全出乎日本人的预料,有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二是,美式鱼雷快艇,全长仅24米,在浩瀚的太平洋上,与巡洋舰、驱逐舰比起来,无疑目标最小,更何况是夜晚突围,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。同时,它有3台发动机驱动,在速度上占有明显优势,也是快速突破封锁,脱离危险的关键。
更厉害的是,在鱼雷艇的前后装有16枚鱼雷。这是当时对付巡洋舰等大型军舰的有利武器,当遇到危险时,可以强行突防。与潜艇的被动挨打,鱼雷快艇的优势更多。尽管风险依然很大,但麦克阿瑟选择快艇突围,确实“技高一筹”。
这一天傍晚,麦克阿瑟一家人与他的参谋班底,乘坐4艘鱼雷快艇,成菱形编队队形冲向大海,驶往370公里外的棉兰老岛,从那里转赴墨尔本的西南太平洋司令部。一路上有惊无险,快艇冲过了封锁线,但接下来的事情,差点让他葬身海底。
快艇行驶到凌晨3点左右,在漆黑一片的大海上,原先的编队队形被打乱,由各自的艇长指挥摸索着前进,再加上灯火管制,只能靠目测判定方向。一艘快艇的旗语兵,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模糊的黑影,紧张的艇长以为是日军的驱逐舰。
他急忙下达了作战指令,鱼雷发射管被打开,发射诸元已设定完毕,慢慢靠近“驱逐舰”。就在这时,旗语兵大声喊道:“鱼雷艇!自己人”,大家定睛一看,这艘“驱逐舰”正是麦克阿瑟一家人乘坐的快艇,所有人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。
新加坡之战,英军的槽点不在于投降本身,而在于他们投降的实在太快了,显得非常丢脸。
这场战役从2月8日打响,到2月15日英军投降,实际的战斗只进行了七天。
相比之下,隔壁的美军在巴丹半岛打了足足三个月。
先说为何投降本身并非槽点。
实际上在二战中,失去海空权后孤悬海外的驻军是很容易全军覆灭的。
比如:
1941年驻守在东非的近10万意大利>部队/p>
1943年初在突尼斯的30万德意>部队/p>
1942年的荷兰军队、美菲>部队/p>
以及太平洋战争期间,困守诸岛的各路日军
而在当时的太平洋上,皇家海军是无法与IJN抗衡的,不仅新加坡之战前的Z舰队完蛋了,新加坡之战后的远东舰队也被IJN打了个稀里哗啦
在1942年4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皇家海军在印度洋上损失了1艘航母、2艘重巡洋舰、2艘驱逐舰、1艘护卫舰、40余架战斗机及23艘商船,而日本仅损失20余架舰载机。
由于损失惨重,皇家海军主力甚至被迫撤往东非的肯尼亚。
可见守卫新加坡的英军就算坚持抵抗,也无法等来有效的救援。
所以新加坡之战就不是一个守不守的住的问题了?而是要守多久的问题了。
但即便如此,只守了七天也太不像话了。
还有一个很不像话的地方就是整场马来亚之战英联邦军队的表现,自打开战以来,就不停地退退退,最后龟缩在一个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却有几十万平民,连淡水自给都有些困难的小岛上。
不过如果英国的海空军还能跟对手打得有来回的话,那么守岛英军的战斗意志还是比较有保障的,比如地中海的马耳他战役,从1940年6月一直断断续续地打到1942年年中,英军坚持到了最后。
表面上看英军士兵总数高于日军。实际上英军士兵由诸个殖民地国家的多国部队组成,主体是来自于印度,缅甸,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新兵。而日军则是单一种族语言相通的百战精兵。
新加坡战役中的日军是由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率领的经验丰富日军,多数士兵在此之前都在华北地区扫荡中磨练出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。英军则非常依靠火炮等支援武器的作战,在单兵作战能力不足和缺乏后勤保障的战况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。
日军在菲律宾的作战中把美军也打的措手不及,何况是英联邦动员起来的这帮殖民新兵。到了新加坡日军已经突破最后一道防线,而英军正在耗尽粮食与弹药。更致命的是丢失了水源的控制权。高射炮也缺乏弹药来阻止更多日军的空袭,失去了制空权也不可能再有海军的支援。澳大利亚的盟军甚至还四处劫掠战利品准备撤回澳洲。在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,亚洲人的亚洲等政治宣传下。一部分印度人甚至倒向日军。
英澳军装备远优于其他殖民地部队。但真正战斗力不俗的是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军团,马来军团 1400 名勇士英勇坚守bukit chandu最后一道防线,抵御日军 1 万3000人的强势进攻直到2月14日全军覆没,仅一人生还。2月15号清晨得知马来军团全军战死后英军最高统帅投降。
新加坡黄线pasir panjang地铁站附近还有他的纪念馆,在欧洲殖民者忙着转移博物馆藏品,撤回澳大利亚的白人士兵时,在印度人纷纷倒戈时,本地人Lieutenant Adnan指挥着最后的马来战士抵抗着14000名日军的进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英澳士兵装备精良,但如果说战斗力不俗,实在不敢恭维。
到此,大家对菲向美要退役巡洋舰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菲向美要退役巡洋舰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